新时代赌城官网在线|登录

欢迎访问新时代赌城官网在线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中文版 |  English
今天是:
科技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智库

《江西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文章:打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引擎”

来源:科战所    更新时间:2024-03-08 15:44:50    浏览:481
【字体:

2024年3月4日,《江西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科技战略研究所邹慧名誉所长文章:打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引擎”。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进一步丰富完善其核心要义、主要特征,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新认识、新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当前,我省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提质提效期、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期,正处在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实所需,更是未来所向。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要深入实施科教强省战略,打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引擎”,推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支撑引领江西高质量发展。

增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供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源头供给。一方面,要强化颠覆性技术“储备库”建设。探索设立省级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建设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长期目标驱动的基础研究,加强柔性电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颠覆性技术攻关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前沿技术预见。在做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等主导产业同时,依托稀土、钨、锂云母矿等资源、产业和创新基础资源,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智力优势,科学前瞻预见、精准识别具有使命导向和战略意义的重大源头技术、前沿技术、未来技术,瞄准新型燃料电池、柔性电子、稀土功能材料、氟硅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元宇宙等关键技术,培育创新“核爆点”。

强化孵化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的经济增长正由传统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变革,迫切需要强化人才、平台等载体支撑。一是大力引育顶尖创新团队。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自主开展人才团队建设改革,强化全省人才梯队建设。要建立“院士常来、团队长驻”的合作机制,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在赣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二是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要聚焦我省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需求,加强省重点实验室积分制管理,推动技术类创新平台优化重组,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建有色金属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引进落地一批国家级高能级平台。三是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共同体。全面加强创新资源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优化配置,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投资,共建面向前沿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场景创新实验室、未来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形成集跨界创新、人才培养、无缝转化和科技投资于一体的“四链融合”机制,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创新高地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共同体。

畅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畅通科创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决策者”“出题者”“引领者”“出资者”的多重作用,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产学研新模式,明确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深度畅通产学研融合的机制障碍。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孵化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孵化载体提质计划,大力推进市场化、专业化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孵化机构建设,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耐心资本孵化等新模式,促进技术和数据要素流通并与资本等要素深度融合,支撑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孵化,加速带动创新创业能级跃升。

推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管理机制、科研范式和创新组织模式。首先,要着力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健全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其次,要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全力破除对学历、资历、头衔等评价导向,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人才聘用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宽阔平台,厚植人才沃土,营造创新氛围。


Baidu
sogou